善良的卖茶老翁:一碗热茶温暖十里八乡的旅人
在皖南山区蜿蜒的古道上,有位须发皆白的陈老翁守着一座风雨飘摇的茶亭。这座用茅草和竹子搭成的茶亭,三十年来始终飘着茉莉花的香气,成为往来脚夫、货郎和游学书生最温暖的驿站。
腊月里最冷的那天,茶亭来了个嘴唇冻得发紫的年轻人。他哆嗦着摸遍全身,却连一个铜板都掏不出来。陈老翁什么也没问,转身从炉子上提起冒着白雾的茶壶,将滚烫的茶水浇在自家酿的米酒里。‘趁热喝,这碗三花酿不收钱。’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把青瓷碗推过去时,年轻人突然红了眼眶。
后来人们才知道,这个叫周明远的年轻人是进京赶考的举子,半路遭了劫匪。那天之后,茶亭的柱子上多了块木牌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‘赊茶不赊德’。但凡遇到真正困难的旅人,老翁总会笑眯眯地递上茶碗,而受助者往往会像周举人那样,日后千方百计回来报恩。
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光绪三年。几个染了瘟疫的商队伙计被扔在茶亭门口,附近的村民都躲得远远的。陈老翁却每天用紫苏叶煮水给他们擦身,把最后半斤老陈皮都熬了药。当商队掌柜带着重金来谢恩时,发现老人正就着凉水啃硬馍——他连茶叶都换成药钱了。
如今的茶亭早已扩建成三间瓦房,檐下挂着二十多块‘报恩牌’。有考上状元送的‘义薄云天’,有商帮捐的‘古道热肠’,最特别的是一块没有落款的木牌,上面只刻着‘当年那碗救命茶,暖了我一辈子’。
去年清明,百岁高龄的陈老翁在睡梦中安详离世。出殡那天,自发赶来送行的人撑着油纸伞,从茶亭一直排到山脚。雨水顺着伞沿滴落,就像当年茶碗里蒸腾的热气,化作了漫山遍野的泪光。
如今茶亭由老人的重孙女接手,茉莉茶香依然飘荡在古道上。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报恩牌,在春风里轻轻摇晃,仿佛在诉说:这世间最珍贵的茶叶,永远是用善良冲泡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