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小镇三十年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,有位被称作'粥婆婆'的王阿婆。每天凌晨四点,她家烟囱就会准时升起袅袅炊烟,这缕带着米香的炊烟已经飘了整整三十个春秋。
1989年寒冬,刚失去丈夫的王阿婆发现巷口总有几个瑟瑟发抖的环卫工人。她默默搬出家里的煤炉,支起一口大铁锅。'天冷,喝碗粥吧'——这句简单的话,成了青石镇最早的'爱心粥铺'。
每天清晨五点半,第一锅八宝粥准时出锅。糯米、红豆、桂圆在柴火慢熬中交融,香气能飘满整条老街。最早来的是环卫工老李,他总把扫帚立在墙根,从怀里掏出洗得发白的饭盒:'王姐,今天这粥稠得像糨糊嘞!'
2003年非典时期,镇中学突然封闭管理。王阿婆听说住校生吃不上热饭,立即让儿子开着三轮车,每天往学校送五十份粥。校长要付钱,她却指着墙上的锦旗说:'这上面写着医者仁心,我们老百姓也有热肠子。'
最令人动容的是2018年台风夜。暴雨冲垮了电力设施,七十岁的王阿婆在烛光中守着一锅粥。当浑身湿透的抢险队员推开店门时,老人正用蒲扇给粥保温:'快喝点热的,灶上还温着姜汤。'那晚,她摔伤的右腿悄悄肿得发亮。
如今粥铺墙上挂满照片: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小芳、被救起的落水儿童、修好屋顶的瓦匠老周......每张照片背后都粘着片干桂花,那是老人独特的纪念方式。当记者问起经营秘诀,王阿婆掀开第三十六本记账本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:'李师傅送煤五袋'、'张医生赠药三包'、'不知名客人留钱两百'......
2023年春天,镇政府要给粥铺挂牌'爱心示范点'。王阿婆却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灶台说:'我就是个煮粥的,火候到了自然香。'此刻晨光正好,照得粥锅金灿灿的,就像三十年来从未熄灭的温暖。
1989年寒冬,刚失去丈夫的王阿婆发现巷口总有几个瑟瑟发抖的环卫工人。她默默搬出家里的煤炉,支起一口大铁锅。'天冷,喝碗粥吧'——这句简单的话,成了青石镇最早的'爱心粥铺'。
每天清晨五点半,第一锅八宝粥准时出锅。糯米、红豆、桂圆在柴火慢熬中交融,香气能飘满整条老街。最早来的是环卫工老李,他总把扫帚立在墙根,从怀里掏出洗得发白的饭盒:'王姐,今天这粥稠得像糨糊嘞!'
2003年非典时期,镇中学突然封闭管理。王阿婆听说住校生吃不上热饭,立即让儿子开着三轮车,每天往学校送五十份粥。校长要付钱,她却指着墙上的锦旗说:'这上面写着医者仁心,我们老百姓也有热肠子。'
最令人动容的是2018年台风夜。暴雨冲垮了电力设施,七十岁的王阿婆在烛光中守着一锅粥。当浑身湿透的抢险队员推开店门时,老人正用蒲扇给粥保温:'快喝点热的,灶上还温着姜汤。'那晚,她摔伤的右腿悄悄肿得发亮。
如今粥铺墙上挂满照片: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小芳、被救起的落水儿童、修好屋顶的瓦匠老周......每张照片背后都粘着片干桂花,那是老人独特的纪念方式。当记者问起经营秘诀,王阿婆掀开第三十六本记账本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:'李师傅送煤五袋'、'张医生赠药三包'、'不知名客人留钱两百'......
2023年春天,镇政府要给粥铺挂牌'爱心示范点'。王阿婆却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灶台说:'我就是个煮粥的,火候到了自然香。'此刻晨光正好,照得粥锅金灿灿的,就像三十年来从未熄灭的温暖。